今天是:
全文检索:
平安是和谐幸福的源泉,平安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。
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,省委提出要建设“富强河南、文明河南、平安河南、美丽河南”。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,平安河南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综合性载体和有力抓手,是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工程。
打防并举,让老百姓安居乐业,让社会安全稳定;健全化解矛盾纠纷机制,把信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;推进“双安”、“双治”、“双基”建设,积“小平安”为“大平安”……今年以来,我省政法综治系统积极创新社会治理,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平安建设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,在中原大地绘就了一幅和谐稳定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画卷。
打防并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
着力推进“双安”,维护社会安全有序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,实现和谐稳定,这是平安河南建设的基本目标。
保障群众安全感的前提之一是维护治安,减少犯罪。依法有效打击犯罪、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正在成为我省各地开展平安建设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在平安建设中,公安机关是主力军。省公安厅党委坚持“群众第一、基层第一、民警第一”的理念,从群众最期盼、反映最突出的地方入手,始终把打击犯罪和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先后开展了“反暴恐、打盗抢、保稳定”、“无声风暴”、打击电信诈骗等一系列专项行动。
群众看治安,不仅看破案,还要看防范。全省政法综治系统积极推进社区防控网、街面防控网、单位内部防控网、视频监控网、治安卡口网、区域协作网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形成了探头站岗、鼠标巡查、网格化布警、就近巡逻处警的全新防控模式,实现了对违法犯罪的及时发现、精确打击、有效防范,使群众安全更有保障。
省委政法委、省综治委将2014年确定为视频监控建设管理年,目前我省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的视频监控体系,走出了一条以视频监控为主的城乡技防网络。去年以来,全省视频监控系统直接支撑查破各类案件事件14.5万余起,预防各类案件事件1.7万余起。
群众满意永远是平安建设的根本标准,也是平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据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,2014年上半年,全省公众安全感达90.83%,较去年上升0.24个百分点。
信访维权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
当前,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,进入矛盾凸显期,各种矛盾交织叠加,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。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,既不可能集中精力抓发展促改革,也不可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。
信访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,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,保障合理合法诉求,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。
今年12月初,省委、省政府“两办”印发了《关于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指导意见》,市县乡均建立由党委、政府统一领导,综治、维稳、信访、公安、法院、司法行政等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综合平台,建立了24小时电话接访制度,实行受理网上信访、视频接访,建立了群众信访件邮递全省免费绿色通道,设立了向群众公开的领导信箱、邮箱和电话,让群众随时随地便利地表达诉求。
我省始终坚持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、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、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、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,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,把信访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,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。
从12月1日起,在全省全面实施依法逐级走访,开局良好,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,对地方党委政府信访工作考核办法作了重新修订,首次制定了河南省省直部门信访工作考核办法,推动各级各部门责任主体集中力量解决群众诉求、化解利益矛盾,树立了正确工作导向。
全省政法综治系统推行“四家工作法”,实行换位思考,站在群众立场上看待问题、处理问题,真正把来访群众当“家人”,把群众来信当“家书”,把群众诉求当“家事”,把服务群众当“家政”,真正把处理信访问题的过程当成解民忧、暖民心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。
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,我省拓展人民调解组织类型,扩大人民调解工作领域,在全社会织就一张宽领域、广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网络,在征地拆迁、环境保护、医疗卫生、劳资关系、交通事故等领域,推进行业性、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。目前,全省已建立行业性、专业性调解组织688个,大量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衔接配合机制,在人民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派出所、劳动人事部门、卫生医疗机构、信访等部门设立人民调解组织741个。今年以来,全省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40.38万件,调解成功率达97%,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。
强化“双基”积“小平安”为“大平安”
着力强化“双基”,抓好基层,打牢基础,创新社会治理,是平安河南建设的基本保障。
我省各地各部门以平安创建为抓手,大力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,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,落实综治工作保障措施,进一步完善了市、县、乡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,为群众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继去年在全省开展“基层基础建设年”的基础上,今年又在全省开展了“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年”活动,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、治安防范、便民服务等措施落实,不断夯实基层根基。
两年来,我省相继开展了平安村、平安社区、平安单位创建活动,深入推进平安校园、平安医院、平安市场、平安交通、平安场站、平安景区创建,积“小平安”为“大平安”。通过创建,深化“双治”、夯实“双基”、实现“双安”,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,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,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。
洛阳是老工业基地,企业改制后,大量的“单位人”、“企业人”变为“社会人”,给社区管理带来新问题。自2011年起,洛阳市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,统筹党的建设、综治维稳、城市管理、社区服务,将社区党务、政务、事务、警务逐项分解落实到全市900个网格,每个社区均有网格员,如果谁家里有了难事、邻里闹别扭、社区有不安定因素,给身边的网格工作人员打个电话就能搞定。
虞城县位于三省交界,侵财案件多发长期困扰群众生活。今年8月,虞城县探索建立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综治协调、部门联动、居民参与、群防群治“六位一体”的社会治理新机制,推行了“政府出资、群众受益”的平安家园保险,群众家的牛羊、粮食、电动车一旦被盗,群众即可获取数额不等的赔偿。平安家园保险调动了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,营造出了百姓心安、社会平安的良好局面。
郑州、洛阳等地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;洛阳、驻马店、三门峡等地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;濮阳市视频监控“满天星”工程;驻马店市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“三留守”人员服务管理等经验,在平安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,被中央综治委肯定和推广。
管理中体现服务,服务中延伸管理。我省各地着力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管理转变,社会治理创新举措无不凸显“服务”二字。
正风肃纪不断提升政法系统执法公信力
法治,是推进平安建设的根本保障。
我省各级政法机关把过硬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,开展正风肃纪活动,着力解决政法队伍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,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。
今年5月,省委、省政府下发了《关于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进一步深化平安河南建设举措,提出政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,坚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。
去年8月,我省一些地方接连发生几起涉警事件,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。全省政法系统组织开展了正风肃纪教育整顿活动,强力整肃政法队伍,严查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、清除一批害群之马、追究并调整软弱涣散的领导班子,提升了政法队伍的形象。
加大执法司法公开力度,让执法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。我省政法机关新举措不断,省高院发布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,规范各级法院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司法底线;省检察院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、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;省公安厅制定出台防止冤假错案十项措施,要求执法民警对执法办案终身负责,取消“刑拘数”、“破案数”、“退查率”等不合理考核指标。
在严格管理的同时,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,推出了“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”兰考县人民法院东坝头法庭副庭长闫胜义、“忠诚履职检察官”项城市检察院干警王学贞、“生死线上的铁军劲旅”三门峡市公安消防支队、“当代宋慈”邓州市公安局民警李华敏、“金牌调解员”平顶山市新华区青石山街道司法所长张向东等一批先进典型,提升了政法队伍的整体形象。